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五章纪纲
    第四十五章纪纲

    不管怎么说,北军与南军的大规模交锋在冬天来临之前暂时停止了。

    谁都知道这仅仅是一个暂停。

    甚至真到了寒冬腊月,盛庸还会紧张一段时间,无他,就是看黄河结冰的情况。

    黄河结冰不代表,大军能够踏冰而过。毕竟结冰与结冰还是不一样的。如果整个河道被冻结实了,那什么都不用说了,踏冰而过。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冰层不厚的话,那才是灾难性的事件,一旦行走在河道中间,冰层断裂,进退不得。

    这还是个人行动,如果行军,对冰层的要求就更高,几乎不将河道冻实,是不可能行动的。

    也就是说,除非天气奇寒,冬天只有最冷的一个多月才能踏冰过河。甚至有一些冬天是暖冬,黄河根本不冻结。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暖和的时代,黄河冻结也是小概率事件。

    整个明代大部分都是小冰河季,但是就明初而言,还有一个气候变暖的时代。

    对于盛庸来言,冬季最冷的时候,他还要来巡视黄河,而此刻,他却要去见傅友德。

    给傅友德汇报前线战况,与自己的收获。

    趁着这一段时间,继续推行军事改革。以期待明年进行反攻。

    ------

    盛庸南下的时候。

    姚广孝掀开帘子,看见南京繁华的街道,感叹一声,说道:「我又回来了。」

    南京本来就是朱元璋重点经营的地方,也是在南方少有的有工业基础的城市,这些工业基础也是少府带来的。而且南京本来就是长江上的贸易中心。

    天下四方货物都在南京流通。

    而工业革命带来大量商品流通。

    更是给南京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不要忘记了。洪武年间,朱元璋几乎没有征收过南京以及南京附近府县的赋税,当然了,这是指田赋。

    以回报当年征战天下,南京父老对朱元璋的支持。

    如此一来,也给南京带来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

    所以,单单从南京来看,自从朱元璋占据之后,一直在繁华与更繁华之中。如果说苏州的繁华,是唐宋以来数百年积累所致,南京的繁华,就是大明开国以来政策倾斜所致。

    与大明国运息息相关。

    姚广孝虽然见惯了北京的一日繁华过一日,但是今日来到了南京,依然觉得,北京比南京缺少了底蕴,最大的底蕴大概是京师文华之气。或者说,南京城中有一些跟随朱元璋起兵的中下层官员,或者押宝在朱元璋身上的很多人员,他们或许没有大富大贵,但是也算是小有家产。他们是南京市民繁华根本。

    而北京虽然产出很多物资,但是北京本地却没有这样的消费群体,或者说这样的消费群体并不大。北京本地的产出,大多都是卖到各地,北京本地消费的并不是太多的。

    这些情况都反应在市面上了。

    姚广孝或许并不知道这些,但是他能看出来。

    姚广孝对南京很熟悉,他来到南京之后,并没有直接开始行动,开始探查南京市面,各种物资的物价消费规模等等。

    这样的做法,让姚广孝身边的人吓了一跳。

    姚广孝身边的就是纪纲。

    历史上纪纲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燕王打到德州之后,他就投奔燕王。而今却又不一样。

    纪纲是德州人,在开战之后,德州就为北京所有。后来退出。纪纲思索之后,决定投奔北京,原因很简单,纪纲在南京体系之下是很难出头的。

    纪纲弓马娴熟,本来想在军中出头,但是奈何,军事改革之

    后,军队对弓马娴熟要求很低。很多将士不喜欢火器,弓马不错。毕竟洪武开国不远,武风正盛。

    很多人其实不愿意自己从小学习的技能一下子作废。只能去骑兵了。

    这样的情况下,大大提高北军骑兵的素质。毕竟骑兵的名额是有限的。没有一点本事,只能去步卒端火铳了。

    纪纲的弓马娴熟,那是指读书人之中,放到军中。也不过尔尔。他即便去了骑兵也不可能有高位。投军不成。那从文怎么样?

    从文可以的。

    毕竟在古代不管哪一个时代,都是缺少读书人的。

    纪纲再怎么说,也是一个读书人。

    只是奈何,北京的官学是何夕的学说。何夕的徒子徒孙才是正统。

    何夕的新学虽然提出也有十几年了,但是对于一个学说来说时间还是太短。纪纲从小学的不是这个东西,而今再改,已经来不及了。而在官府做事,没有文学底子是万万不行的。

    纪纲怎么做都没有前途。

    不过,忽然一个机会,让纪纲脱颖而出。

    不是别的,就是北军再次攻陷山东北部之后。派人清查,这些地方支持南军的势力。

    何夕对这一件事情,看得很轻。并不觉得,这些人做得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政治站队就是这样的。站队错,就要付出代价,不狠狠打击这些人,如果让支持北京的势力得到利益,如果让人心中恐惧,不敢轻易背叛。

    这样的事情,自然要有人做。机缘巧合之下,纪纲负责了对德州的清查。

    这一件事情,也要有分寸的。

    不能将事情做绝了,真做绝了,将德州人狠狠地嫉恨北京,那就太过了。但是不狠狠收拾一顿,这些人还敢与南京勾连也不行。其中分寸是很难掌握的。

    而纪纲做得很好,将德州本地势力狠狠地收拾了一顿。

    还让德州本地人对北京感恩戴德,从此上上下下不敢与北京有一点牵扯。

    铁铉觉得纪纲做得不错,就让纪纲巡视山东新定府县。狠狠地盘查了一遍,查从逆之人,不管这些人藏得多厉害,都逃不过纪纲的眼睛。

    但是不管怎么说,纪纲做的事情都是脏活。

    等山东等地安定下来之后,纪纲就不适合在山东了。山东上上下下都很忌惮纪纲的。

    铁铉将纪纲推荐到中枢。

    铁铉对纪纲这人,也不是太喜欢的。因为纪纲做这种事情,固然很厉害,但是总归是酷吏之列。而纪纲是山东人,对自己的老乡下手这么狠。这个时代对这个人评价自然是高不了。

    不过,不否认纪纲的才华。

    而今京师各部什么样的部门都有,还缺少人才。纪纲这个人,不适合在民政体系之中当亲民官,但是当其他官员却是可以的。

    只是纪纲虽然是铁铉推荐上来的。但背后却没有人。

    毕竟山东人在北京没有势力,铁铉本人对他并不亲近。

    安置纪纲的官职的确是有的,但并没有什么前途。这一件事情让何夕知道了。何夕想了想,就将纪纲推荐到了姚广孝手下。毕竟纪纲作为酷吏,还有情报人员都是很合格的。

    让姚广孝调教一下,也是好的。

    当然了,这也算是何夕对平衡朝廷上势力的想法。山东虽然只有一部分在北京手中,但是山东人应该在朝廷上有自己的代表。毕竟,朝廷总管天下,看似对天下视为一体,但是奈何,朝廷是由人组成的,人就有偏见。

    一碗水端平几乎不可能。

    何夕可以肯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辽东一定会得到最多的政策倾斜。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何夕作为主政之人,却

    不希望出现满朝半辽东这样的局面。

    即便辽东派是何夕自己的班底也是一样。

    因为这不平衡,其他地方的利益就会被忽视。当然了,何夕也只能顺手为之,如果这个地方实在没有人冒头,何夕也是没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