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卷 130 聊以慰藉
    第133章 聊以慰藉

    邺城此时已经乱作一团,冉闵战败被擒,对于留守的众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有道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燕赵慷慨之士,并非仅有自杀成仁的司徒刘茂与特进郎闿二人。

    在冉魏太子冉智一筹莫展之际,魏将蒋干挺身而出,协助冉智稳定城中局势,随即向谢尚派遣使者,固守待援。

    只是城中无粮,军马已经杀尽,只得以人肉为食。

    当年石虎强征民女,安置在邺宫之中,足有数万之众。

    而这些身世凄惨的女子,如今也成了邺城守军的口粮,蒋干仔细算来,肉食储备,足够他们坚守数月。

    邺城,沦为人间炼狱。

    此时,谢尚部将,建武将军、濮阳太守戴施正驻扎在枋头(河南浚县淇门渡)。

    魏使求援,戴施询问传国玉玺的下落,得知尚在邺城,决心诈取传国玉玺。

    于是命参军何融率将士一百人,跟随使者前往邺城,谎称大军不久将会北上,以安冉智、蒋干等人之心。

    却在何融临行前,暗中叮嘱,用尽办法,也得将传国玉玺送回来。

    传国玉玺由秦朝所传,历经两汉、魏晋,都是君权的象征。

    西晋末年,玉玺为前赵所得,石勒灭前赵,又被送入邺城,传于石氏之手,如今自然被冉魏所把持。

    正当冉魏局势岌岌可危之际,桓熙的车驾也已经在秦州停留了好一段时日。

    虽然桓熙与在梁州时的行程并没有什么不同,就是选拔战兵、安抚士人以及与秦州官员亲近关系。

    然而金城太守谢艾却始终心绪不宁,总觉得其中另有蹊跷。

    凉州许多人认为桓熙之志,在东而不在西,认为大可高枕无忧。

    但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哪怕张重华没有与桓熙开战的想法,桓熙也必定是要去除后顾之忧,才能放心东出。

    这一点,桓熙、王猛明白,谢艾同样清楚。

    因此,自从镇守金城郡以来,谢艾积极备战,就是防着有朝一日,桓熙撕毁和约,突袭凉州。

    如今桓熙督率五千骑兵西进,谢艾更是提高了警惕,派遣哨骑终日在双方的边境上巡视。

    当日的那场大战已经时隔数年,凉州将士早已恢复了士气,但因为张重华安于享乐,无心治理,国力不进反退。

    而关陇在桓熙、王猛的治理之下,蓬勃发展,此消彼长,双方实力差距越拉越大。

    谢艾不是没有过以弱抗强的经历,他曾三次以少胜多,让石虎只能无奈感慨:

    ‘吾以偏师定九州,今以九州之力困于枹罕,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但谢艾的对手不再是麻秋、王擢等人,桓熙自领军以来,未尝败绩,能使奇沈,也可正合,威名为天下所重,并非易与之辈。

    面对这样的对手,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实际上,这些年来,桓熙一直在暗地里向谢艾示好,谢艾也都看在眼中。

    他又何尝不希望辅佐这样的雄主,扫平乱世,成就不朽功名。

    但奈何张重华对他的恩情太重。

    谢艾本是一书生,担任主薄而已,从未有过领兵作战的经验,是张重华在生死存亡之际,听从司马张耽的建议,选择相信谢艾,对他破格提拔,委以重用,把个人荣辱与宗族兴衰都托付给了谢艾,才使他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知恩不报非君子,虽然张重华也曾猜疑过自己,可谢艾早已下定决心,必不负君臣之义。

    正当谢艾严防桓熙突袭凉州之际,一骑自天水北上,又是为桓熙送信而来,只是这一次,桓熙也许是吸取了过去谢艾不拆信封的教训,这一次带的是口信。

    曾经诈降张重华的张石生被带到谢艾面前,谢艾为了避嫌,特意将金城将佐尽数唤了过来,当着众人问道:

    “桓公差你带来口信,究竟所为何事?”

    张石生并不怯场,他道:

    “大将军闲来赋诗一首,还请福禄县伯与诸位倾听,题为:代福禄县伯拟节妇吟,聊以慰藉。”

    福禄县伯是谢艾的爵位。

    众人听他这般说,无不好奇。

    只听张石生咏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一诗咏罢,众人无不惊叹,就连谢艾也为之动容,只感觉这首诗道尽了自己内心的纠结、苦恼。

    张石生继续道:

    “大将军有言赠与福禄县伯,他曾与凉州张公立下和约,纵死,亦不为背信弃义之事。

    “此番西行,只为巡视各地,听取民间疾苦,纠察不法。

    “不日就将启程东归,福禄县伯无需多心。”

    张石生替桓熙传过了话,随即离开,将佐们都已经散了,谢艾内心惆怅,那首桓熙聊以慰藉之作,使得他久久不能平静。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六月下旬,桓熙在巡视过秦州各郡之后,终于踏上了归途,同行的还有从陇右选拔的战兵一千人,以及他们的家属。

    此前在梁州曾经挑选了一千三百人,因此,五千战兵尚有二千七百人的空缺,都将在雍州补齐,毕竟桓熙治下的人口,也大多集中在雍州。

    过去征战,每有战兵损失,都会优先从他们的兄弟、子侄之中挑选,如果实在没有符合标准之人,才会在州郡兵中选拔。

    哪怕对于雍州的州郡兵来说,一次性扩兵五千的机会,同样难得,他们都在关注着桓熙在梁、秦二州的募兵情况,得知剩余一半还多的名额,众人无不振奋,就等着桓熙回来选拔战兵。

    与此同时,桓熙那首节妇吟也被送到了武威。

    过去,桓熙每次送去信件,谢艾起初还会原封不动退回去,后来就直接送往武威,交给张重华。

    张重华当然知道桓熙对谢艾垂涎三尺,这样的儒将,谁又不爱。

    哪怕他这些年沉迷酒色,但脑子还是清醒。

    其长宁侯张祚与宠臣赵长、尉缉等人趁机进谗言,担心谢艾被桓熙拉拢,希望剥夺谢艾的兵权。

    张重华看着诗文笑道:

    “桓熙固然情真意切,但谢艾绝不会负我。”

    吃一堑,长一智,他曾经听信谗言,疏远谢艾,这才遭致惨败。

    数年来,谢艾镇守金城,面对桓熙的暗中示好,始终不为所动。

    就连桓熙都不得不代拟节妇吟,感慨此事。

    张重华作为诗里的良人,又怎会去猜忌那位节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何况是谢艾这样的帅才。

    当然了,桓熙都写诗了,张重华不能没有表示。

    在张祚等人离开后,张重华唤人将谢艾此前送来的桓熙信件尽数取来,这些信件,都不曾开封。

    “替我送还给福禄县伯。”

    张重华吩咐道。

    想来,此举足以让谢艾知道自己对他的信任。

    果不其然,当谢艾看到这些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送回来,不由感激涕零。

    此前未能与桓熙更早相识的遗憾也随之去了大半。

    毕竟,如果不是真的信任自己,张重华必然是要拆看这些信件的。

    桓熙听说此事时,已经回到了长安,他对张重华的手段大加赞赏。

    其实张重华也并非是庸碌之主,他二十岁时,就能果断起用谢艾,抵御后赵入侵,这样的魄力,能与赤壁之战时的孙权看齐。

    只不过也有孙十万同样的缺点,军事才能差了一些。

    张重华初次领兵就与桓熙交手,最终丧师辱国。

    桓熙回到雍州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中旬,他赶在秋收到来之前,往雍州各郡选拔州郡兵,终于在中秋之前募得五千之数。

    与此同时,邺城已经被前燕围困了整整四个月。

    期间,魏将蒋干率领五千精锐出城迎战,魏军大败,战死四千余人,蒋干单骑逃回邺城。

    而奉命协防邺城的参军何融则以借传国玉玺为信物,南下求援为由,设法诈得了传国玉玺,抛下一百将士留在邺城,单骑带着玉玺突围,送到了戴施的手中。

    邺城守军此时吃了四个月的人肉,数万宫女已经被吃光了,继续坚持下去,只能向城中百姓下手。

    但这些百姓,也都是他们的家人,又如何下得去口。

    眼见东晋的援军迟迟不来,终于有人坚持不住,选择了放弃,冉魏长水校尉马愿等人打开城门,放燕军入城。

    蒋干得知消息,缒城而逃,不知所踪。

    冉魏皇后董氏、太子冉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枚等人被擒,一并送往蓟县,冉魏就此灭亡,国祚仅有三年。

    而慕容垂进攻自称赵帝的段勤,段勤畏惧,出城而降,此时河北只剩一些小的割据势力,前燕形势一片大好,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慕容评入邺城之后,始终寻不到传国玉玺,这才得知玉玺已经被送去了南方。

    慕容儁得知此事,怒不可遏,但他还是想了一个办法,谎称自己从冉魏董皇后的手中得到了玉玺,为登临帝位正做着最后的准备。

    下一章在下午六点前

    (本章完)